Member-only story
Podcast 聽眾收聽經驗設計
斜槓入生的小體驗更讓我感受到使用者經驗設計的重要性
這段時間是我人生的小插曲,因為為了幫助一項藝術節的活動宣傳,我製作了一系列專訪藝術家的 podcast 節目。在這之前我還沒有 podcast 節目製作的經驗,除了有許多新的平台及錄音編輯等工具要摸索外,我發現最難的事是了解聽眾,如果不能了解聽眾的特質或需要,對於改善 podcast 的節目內容製作及宣傳其實就很難有個正確的方向。
相較於網站媒體,podcast 的用戶形態對我真是陌生很多。過去的工作讓我對網站及 app 的使用者行為已有基本的認識,加上各式各樣的流量分析工具,我對使用者經驗的改善總是容易有方向、有把握。但在製作 podcast 的過程中,對聽眾的樣貌好像還是很模糊。
這個專案使用到平台有 Anchor, Apple Podcasts Connect, Google Podcasts, 以及 Firststory。這些平台多會有顯示 podcast 聽眾的人口資料(如:年齡、性別、地區)、收聽行為(如:收聽平台、營幕播放器、podcast 播放器、收聽時段等)及各集收聽情形(撥放次數、收聽長度等),這些資料有助於了解聽眾的大致輪廓,但對用以改善節目內容或宣傳仍顯不足。比如說,聽眾收聽節目的動機或是如何發現我們的節目,這些面向無法從 podcast 平台得知。為了能進一步了解聽眾,我採取了以下方式:
- 問卷調查:我另外作了一份問卷調查,將問卷調查連結附在每集節目的文字介紹網頁上,這樣可以直接接觸到 podcast 的聽眾,以了解他們對節目的滿意度(如:長度、內容)、收聽動機、如何發現這個節目,以及收聽後的行為(如:訂閱、節目筆記等)
- 聽眾訪談:因有機會與藝術節活動參與者接觸,我採取了非正式的訪談,以了解收聽經驗對藝術節活動參與的影響
- 分析本次活動的社群媒體裡對 podcast 的討論,來了解節目對 podcast 聽眾的影響力
這些方法確實幫我進一步認識聽眾的動機及收聽行為,讓我看到 podcast 收聽平台分析資料中無法反應的部份。我將收集到的資料反應到人物誌(personas)及使用者旅程(user journey map)裡,更新的人物誌更能具體反應出對聽眾的模樣。我再依人物誌的需求進一步檢討藝術家專訪節目及網頁內容的設計。
這次的製作過程在加入使用者研究的方法後,確實對 podcast 的製作更有方向性,我也可以逐步的強化聽眾對節目的滿意度及改善 podcast 網頁的呈現方式。分享這次的經驗, 也想強調使用者經驗的研究方法是動態的、多元的。透過各種研究方式來收集資訊,更能完整的了解使用者(聽眾)的經驗,來改進產品(podca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