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侘寂美學與使用者介面設計
如何應用侘寂的美學於介面設計呢?
不知道你如何發現這篇文章? 是「UI/UX」 還是「侘寂」的關鍵字帶你來到這裡。網路上好像很少有討論侘寂美學應用在使用者介面設計的文章,當你 Goolge 侘寂風或 UI/UX 很少看到這樣的討論。侘寂的設計概念多在建築或室內設計中領域中被討論,但在使用者經驗研究師或數位媒體設計師的養成教育裡,侘寂的美學並非是一個必讀的概念。
如果「侘寂」對你是個很陌生的名詞,那我們看看 chatGPT 是如何介紹它:
侘寂 (日語: 侘び寂び Wabi-sabi )是一種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傳統日本美學 。 侘寂的美,有時被描述爲不完美、不恆常、不完全的。
「侘」在是人遠離人群的孤寂狀態,古語中意指人生落魄失意的狀態, 後來轉換成對失意困頓的安然自得。反應在美學上就是接受欣賞事物的自然、原始、簡樸、不加裝飾的狀態。「寂」是黯淡、枯寂或衰败的。它接受事物無可避免因時光的變遷而走向的改變,自然生死的過程都是事物本質的一部份。「侘寂」整合在一起的概念呈現出接受生活是樸實簡單的本質,來感知事物的單純及及欣賞它随時間流逝的刻痕。
為何這種接受不完美的思潮成為日本傳統美學的基礎?如果你再多了解它的歷史背景,你會看到侘寂美學是 16 世紀日本在經歷崇尚精緻繁複的社會文化後的轉向。侘寂的意境實踐在欣賞事物的原貌,美好的事物是可以簡單的、這和後來西方建築設計用 patina 創造出一種帶有年代感和磨損感的氛圍,也是和侘寂相似的美學概念。粗糙的、斑驳的、褪色的、陳舊的、磨損的、不完整的、不對稱的、非永存的,人們對於不用依賴世俗的標準(價格、現代化、精緻性、完美度等)來推崇什麼是美好的、理想的。這好像也漸漸反應在數位設計的趨勢上,越來越多低調的、不彰顯完美對稱的、或是樸質手工感等的設計出現在介面設計作品裡。
具有侘寂美學的事物,很容易帶給我一份寧靜,讓我更能感知事物當下的狀態。它或許看似粗糙,但更多的細節,帶來更多慢慢觀察的機會。它或許看似不完美或殘缺,但似乎更容易在觀看時產生與自己的對話,激起更多的想像和詩意。它也許在當下看起來太過簡單,但總是更容易讓我記得它的模樣。它也許看來老舊,但時間的痕跡更讓我感受到它真實的存在,它的故事更讓事物具有它的獨物性。
長期以來我一直喜歡拍攝能夠引起這份美感的事物,更是在介面設計上多次嘗試運用這樣的設計理念。但我一直感受到這份要讓介面設計能體現這種美學,其實不容易。最近因為 AI 設計很熱門,我好奇的讓 Mid Journey 作一些具有侘寂美學的網站或 app 設計,我想看看 AI 能不能不能啟發我什麼。結果在 AI 的世界看來,它多是把介面加入具有日式風格的元素。例如下方 AI 的作品,第一張是軟體公司的網站設計圖,第二張是軟體公司的網站設計圖需帶有侘寂的概念。雖然第二張看起來帶有濃濃的日本味,這樣的結果和我想要體現的「侘寂」美學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