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包容性設計學習週心得

Shimei Lee
Jan 3, 2022

--

這週十一月一日至七日是蘇格蘭一年一度的閱讀障礙宣導週 (Dyslexia Awareness Week),目的在於提高學生對閱讀障礙者的認識,我孩子的小學會每年都會提供給小朋友一個藍色的紀念別針,來提昇小朋友對多元學習者的認識。當我又看到這個藍色的紀念別針,我也突然意識到我對包容性設計的議題好像越來越疏遠了,正想是應該是要多加強了解這方面時,當天我們當地的UX 社群聚會裡,正好有人介紹我即將要舉辦的神經多樣性 (neurodiversity) 座談會資訊,好像天意來著,我就這麼幸運的在這週即時參與到了幾場與包容性設計相關的座談會。主題有無障礙設計(accessibility) 、神經多樣性 (neurodiversity) 和公平性 (equity) 等,真的讓我對包容性設計有更深層體會的座談會,分享一下我的心得筆記。

重新認識神經多樣性 (neurodiversity) 的概念以尊重不同使用者的差異性來設計友善的使用者環境

說到神經多樣性 (neurodiversity) 多數會連想到一些特定的神經發展障礙診斷,如: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閱讀障礙、運動障礙、計算障礙、書寫困難及妥瑞氏症等。但神經多樣性的概念要強調這些診斷不應以病理性看待,而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如同在參與 Neurodiversity Special 的研討會中,主講人之一的 Jamie Knight 所引用 Jude Singer 的話「a state of nature to be respect」。神經多樣性是應受尊重的人類自然狀態,不應以神經發展障礙(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的精神疾患來看待。

所謂的「障礙 (disability)」,應是環境 (environment) 中有阻礙物 (barriers) 不利使用者的自然狀態而產生的。

我有某種程度的認同神經多樣性為人類神精系統多元發展的自然狀態,而且我認為這樣的角度來看待具有些診斷特質的人,設計理念會更是以使用者為中心出發,讓環境 (或產品,或服務) 因應使用者的需求而設計,減少環境中的阻礙物 (barriers),而不是讓使用者去適應設計方案。

破除對標籤化的思維

目前社會上對許多對大腦發展不同狀態的族群仍有刻板印象存在,像是一般對自閉症者的刻板印象多是來自電影或媒體的資訊,認為自閉症者很有可能有異於常人的能力、或是情緒起伏變化大、或是和人群格格不入、或是有學習障礙等,這些刻板印象或許反應或放大了自閉症者的部分特質,但這些刻板印象並不能全面性代表自閉症者。

對每種不同的使用者族群應進一步去認識,因為每個人會有不同的差異性,具有包容性的設計方案應減少用對族群使用者的刻板印象去設計。例如:聽障使用者,雖然都是有使用各種方式來輔助溝通,但他們的聽力也有不同等級的區隔度(輕度、中度、重度),也並非所有聽障使用者會讀唇語或手語 。

當我們要設計產品增進它的無障礙經驗及包容性,要避免對使用者族群加上刻板印象的標籤。落實作好使用者研究,才能助於我們克服標籤化。

包容性設計的方法

--

--

Shimei Lee
Shimei Lee

Written by Shimei Lee

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畢業 (經驗設計領域) ,曾從事網站設計及數學媒體設計教學,目前定居蘇格蘭,專注於 UX、UI、QA 及產品設計

No responses yet